《创龙传》攻略
《西风乱响曲(HP/创龙传同人)》txt全集下载
西风乱响曲(HP/创龙传同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辰艎之旅辰艎在绚丽的时空中航行。
能够渡过时间长河的渡船,怎么也不能说是普通。从如同科幻世界常识中的宇宙船一般的外形来看,它的确符合人们对时间机器的想象,然而,其中的乘客并不符合常识。
船内座位居于突出位置的是一位有着黝黑长发、黑眼珠、雪白肌肤的女性,她优雅自如地踏着柔软的毛毯,倚着加了刺绣的靠垫,头绾轻云流苏髻,身着淡绿的多折裥裙,下摆宽松,裙长曳地——好一个古典美人。
剩余的五名乘客则均是男性。其中一名手摇一柄大蒲扇,唇上留有两撇黑而浓的胡须,中国古代人的装束,但却如魏晋狂生一般衣襟松散,胸膛袒露。
与以上衣着打扮明显有悖于宇宙船似的环境的两人相较,另外的四名则与环境协调得多。身着二十世纪末的休闲服饰,恍如未来世界中平凡的星际旅行者的竜堂家四兄弟,正以不同的心态感受穿梭时空的神奇。
事实上,穿梭时空似乎还比不上这几位的存在本身来得神奇。
竜堂四兄弟的真正身份是经过一百一十七代三千年的时间后……
PC《创龙传》游戏的攻略哪有???
http://www.cnplayer.com/guild/Pcgames/gonglue/61506_3.htm
这里 加分
这里 加分
<<创龙传>>的作者
田中芳树
田中芳树,原名田中美树(たなかよしき),又有称为「皆杀的田中」、「著作多数,完结作少数」的代表作家。1952年10月22日生于熊本县本渡市,1972年入读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国文科,并在1984年于学习院大学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所(国文学专攻)修毕博士课程。在少年时代酷爱漫画,小学时因身体不好而曾习剑道。自小酷爱阅读的他,高中时代便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的小说读物,为撰写小说奠下了理想的基础。就读学习院大学时,田中芳树开始尝试创作推理小说并参加比赛。1975年,发表处女作品《寒泉亭杀人》,入选学习院大学第四届「辅仁会杂志赏」。1978年,以『李家丰』为笔名投稿,以《在绿色草原上......》夺得日本推理杂志《幻影城》第三届新人奖。自此田中芳树便从推理及幻想故事的写作风格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笔触。
1982年,改笔名为田中芳树,个人第一套长篇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发表。田中芳树凭《银英传》成为日本文坛无人不晓的名字,并在1988年以压倒性的人气获得「星云奖」。擅长撰写幻想故事的他,未几便成为『架空历史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趣味性和思想性兼备,广为人所称道,自然顺利登上日本畅销作家之列。其后《银英传》这套二十册的长篇科幻作品中译本(日文版原著共十册)进军中文图书世界,亦迅速赢得不少赞誉,台港两地很快便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银英传拥护者』,除了在新闻组上充满著形形色色有关故事、人物的讨论之外,更有不少『忠心』的读者制作研究《银英传》及向其『致敬』的网页。这部作品亦先后出现了漫画、动画及计算机游戏等等各个不同的版本,足见《银英传》掀起了怎么样的一个热潮。
田中芳树的作品题材丰富,在科幻、冒险、悬疑、历史各领域都有佳作,以壮阔的背景、幻想罗曼史、细密的结构、华丽的笔致闻名。著名的长篇作品有《银河英雄传说》、《创龙传》、《亚尔斯兰战记》。而在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方面,则有《风翔万里》、《红尘》、《奔流》和《中国武将列传》。并曾与历史小说名家陈舜臣合著《中国名将的条件》;并与井上佑美子合著《长江有情》。其他作品方面,有《红蔷薇新娘》、《梦幻都市》、《马法尔年代纪》、《地球仪的秘密》等作品,短篇集则有《战争夜想曲》、《流星航道》、《中国幻想》、《半夜旅程》等。
田中芳树一直深爱中国历史,因此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中国文人气息,笔下的许多人物,不少也都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里面英豪枭雄的影子。在读过《隋唐演义》之后,他更锲而不舍地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数据搜集,写出了《风翔万里》这本详述家喻户晓人物花木兰事迹的作品,当中描写之细致、数据之丰富,委实叫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读者汗颜。
田中芳树(TANAKA YOSHIKI),男,宇宙历负849年(公元1952年)生于银河系中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当时一个叫做日本的国家的熊本县。他以笔为刀,杀人如麻,因此被誉为“杀尽众人的田中”。
BBS上曾经有人将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这一句话引发了网上近一个月的关于“田中是否有资格与金庸并驾齐驱”的论战。人们之所以总喜欢将田中和金庸一较高下,也许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的确有不少可比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畅销小说作家。金庸的鼎鼎大名自不用多说,只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国内田中芳树的名气似乎不及金大侠,但如果提到《银河英雄传说》,喜爱日本漫画的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仅国内盗版的《银英》就翻印了四次以上。
其二,二人都以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而著称。
丰富的历史知识 田中的小说通常被称为“架空幻想”小说,甚至被划入科幻小说之列,但实际上田中所描绘的主题永远是“历史”——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田中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如《银河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创龙传》、《梦幻都市》和《红蔷薇新娘》等;另一种是貌似小说的“历史”,如《风翔万里》、《长江落日赋》、《红尘》、《纐缬城绮惮》、《海啸》、《奔流》等等。
后者讲述了有史可考的“真人真事”,他写这些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愉快的方式了解历史和人物而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风翔万里》中的花木兰、《红尘》中的梁红玉、《奔流》中的祝英台)的作用只是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当中,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用他们的经历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事件贯穿起来。在田中的笔下,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仿佛死去的时间又复活了一样。如果各位看过他的《风翔万里》,一定会对他将隋唐时期那段混乱的历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个日本人呀!)。
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实在是另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此外,田中还编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等描述中国历史的著作,田中对书中出场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可见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当然,从《银河英雄传说》等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也非同一般。)
冷酷的历史规律 和金庸相比,田中书中的“历史”的味道更浓一些。金庸所写的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传奇故事,由于最初连载在报纸上,书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出现的奇遇和巧合。而田中的小说有整体的构想,本身就像是一部沉重的史书,推动故事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加上田中经常以后世历史学家的口吻使用类似“那一年某人**岁,距某历史事件的发生还有***年”的句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历史车轮前进时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声音。
田中笔下故事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贯彻这一点上毫不手软。他在《银河英雄传说》里为了验证“英雄也会死于感冒或刺杀”的理论不顾读者的强烈反对杀死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与金庸笔下那些总能逢凶化吉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读《银英》,就会发现田中早在“野望篇”的第一章中就曾经提到“世事盛衰无常,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灭亡的一天;再伟大的英雄一旦权力在握,日后必定腐化堕落。生命亦然。许多战场上勉力挣扎图存的勇士,因一场感冒断送了性命;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获胜的人物,丧命于名不见经传的暗杀者手上。”这也许正是对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命运的暗示吧。
金庸所着力刻画的是人和人的感情世界,而田中写作的重点则在于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现象,即构成社会的人类的总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们,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社会制度发生彻底变革的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比如《亚尔斯兰战记》实际上所描绘的就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而《银河英雄传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其社会制度的实质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测田中的政治观点偏向于“改良”。他所赞成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银英》中最终采取的实际上是君主立宪的制度。
尖锐的政治批判 田中经常被说成有“政治洁癖”。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政治家的腐败和政治阴谋进行了大但的揭露。比如《银英传》中的特留尼西特等人,使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由得对田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我没有田中的勇气,在此就不举例了)。尤其在《创龙传》中,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日本,田中一改以往的“指桑骂槐”,对当今的日本政府进行了直接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他还在后记中号召读者“赶快去买此书吧,也许过几天就会被文部省列为禁书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书在日本仍能出版,可见现在的日本还是有一定言论自由的,使我不由得对日本政府也佩服了起来。正因为田中常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将政客们阴暗的伎俩轻松地抖露出来,明白得似乎连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似的,所以有人戏称他的作品为“政治学的小学教材”。
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所谓政治,永远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在田中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词大概就是“民主”了。对于“民主”与“专政”的辩论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最坏的民主和最好的专政究竟哪个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田中本人倾向于选择民主,但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他的作品中最接近作者本人形象的人物是《银英传》中的杨威利。与历史的创造者莱茵哈特相比,杨是作为历史的评论者,即作者的代言人出场的。虽然田中在《银英传》中描绘了一个腐败的民主体制和一个在莱茵哈特的领导下近乎完美的专政政体,但正如书中的杨威利所说:“不能因火灾而否定火的价值。”而杨本人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主”而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深知民主政体也并不完美,且必将导致种种社会弊病的产生,田中也没有将其彻底根治的良策,但他相信至少与“专制”相比,“民主”是人类更好的组织形式。
田中所崇尚的“民主”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他无疑是在“以古喻今”,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形。与金庸相比,田中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现代感,毫无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于那些不择主君的愚忠的满嘴儒家道德的臣子们,比如《红尘》中的李若水,他所有的只是怜悯。他最蔑视的就是那些懒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思想奴隶”们。他对广大麻木不仁的民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色彩。“让独裁者有机可乘的其实是那些不愿花精力思考问题的沉默的旁观者。”“民众所喜爱的并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随之产生的责任,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在民主政治中,该为政弊负责的是选择不合格的从政者的民众本身;而专制政治则不然,民众不愿自我表现反省,而喜欢轻松且不需负任何责任地大肆抨击为政者。”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有民众的觉醒。 不可避免的战争人类的历史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朝代的更替更是建立在无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对于“战争”,田中也有很多睿智的评论。“有史以来,人类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人认为存在某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可贵。当人们发动战争的时候,就鼓吹前者;当人们想要停止战争的时候,就宣扬后者。于是,战争与和平就这样不断重复下去。”虽然田中崇尚和平,但并不否认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在人类历史上原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期望。可是,只要有几十年的和平就可以使时代富足了。如果我们必须为下一带留下某些遗产的话,我想最好还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遗留下来的和平维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责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忘记自己对下一代的责任的话,那么大概就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了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而把先人的遗产坐吃山空,那人类就得再从头开始了,那也不算坏事。”
不存在的正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冷酷但客观的历史规律,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义。所以在田中笔下,那些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正义”的,往往是最不义之人。“我最讨厌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赞美战争,强调爱国心,把别人推到战场上去,而自己在后方过着安乐生活的人。”“莫大的流血,国家的破产,国民的穷困。如果要实现正义就不能缺少这些牺牲的话,那么正义就好像是一个贪欲之神,丝毫不知廉耻地要求一件又一件的祭品。”
与金大侠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同,田中对于“爱国主义”毫无赞美之意。“国家”是什么?一个阶级对令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或在战争中有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战争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讴歌的必要。“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杀人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杀害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兵学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果。残酷地说,即是如何有效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存下来的一方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正义”吧。
疯狂的宗教 宗教也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田中给与宗教的是几乎完全负面的评价。比如《银英传》里的“地球教”、《创龙传》中的“神圣真理教”、《亚尔斯兰战记》中的依亚尔达波特教和魔道士们,充当的都是小丑般不光彩的角色。田中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们所宣扬的对所谓“绝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创龙传》中田中写道:“人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只为了贯彻宗教的信念;当神、国家、民族、思想这些名词成为一种疯狂信仰之时,理性与人道观念顿时灰飞烟灭,转移成无限的自我正当化,所以他们可以杀害婴儿、在地铁散布沙林毒气、以机关枪扫射非武装的民众……”
虽然田中认为“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他并不主张逃避现实,比如在《奔流》中,他对南北朝时期梁的一代名君萧衍晚年信佛表示不屑。《银英》中他对“地球教”的回归地球的思想的评语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长大了就不能总睡在摇篮里。”而对于《亚尔斯兰战记》中的辛德拉国王那样将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推给“神”去裁决的懦弱无能之辈,他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此外,廉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一样都是田中痛斥的对象。“做坏事的人很少会拥有‘我在做坏事’的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搬出爱啦、国家啦、教祖啦这一类将自己成正义英雄的理由。”他还曾经在《创龙传》中提到:要煽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就不能把他们称作“士兵”,而应改称“战士”,因为后一种称呼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为“正义”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什么是所谓的“正义”,而只是一种虚幻的荣誉感。
田中式的爱情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是作家们争相描写的对象,田中则不同。对于田中笔下的爱情,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田中的作品是相当严肃的,绝没有“戏不够,爱来凑”的情况发生,书中虽不乏才子佳人,但并无缠绵悱恻的描写,故事中爱情占的比例相当小(真正偏重“爱情”的主题似乎只有《银英》外传《污名》中的“重要的不是谁爱着我,而是我爱的是谁”而已),而且似乎不如读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浪漫。甚至有人怀疑莱茵哈特和他的王妃希尔德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亦或只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纵观田中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心目中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而是表现为一种相互的信赖。女性对于男性的爱使她们全身心地信任和支持对方。比如《银英》中西尔德对莱茵哈特、菲列特利加对杨威利,《创龙传》中的鸟羽茉理对龙堂始等等,她们聪惠能干,都是“英雄”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不知现实中的田中夫人是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三,二者的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也是他们的小说能够畅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雅”的思想内涵套上“俗”的外衣才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金庸和田中的作品都是“老少皆宜”的。有人醉心于金庸书中的出神入画的武功套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欣赏田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或崇拜书中的超级帅哥;而另一些人则感叹于金庸对于人性的剖析和田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不过金、田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读金庸的小说的时候大家都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吧?虽然田中的小说同样精彩,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消化,不然神经仿佛不能承受历史的重压似的。(对于田中的作品而言,“老少皆宜”中的“少”需要有个限度。一个小学生可能会手捧金庸大作读得津津有味,但他能不能读懂并欣赏田中的作品就很难说了。比如《银英》,出场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长,且一开篇就是在某些人眼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史书般的“银河系史概略”,于是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了。)虽然田中也重视故事情节,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融入情节之中,即使在如《创龙传》等较为轻松的作品中也不例外。田中书中的内容总是为了烘托主题而存在的,没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精彩的情节。
当然,作为畅销书,田中的作品在严肃中也不乏幽默。比如《银英》中“红茶王子”杨威利的大智若愚,《亚尔斯兰战记》中那尔萨斯对于绘画的自我陶醉,而幽默成份最多的作品要数被作者自己称为“搞笑家庭小说”的《创龙传》了,书中灵牙利齿的龙堂家四兄弟的斗嘴总是让读者笑得前仰后合。(看这部书的时候总觉得田中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四海龙王不需花飞机票钱就代替他本人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另外田中的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另读者忍俊不禁的“田中定律”,比如“战场上的英雄=情场上的白痴”。看到莱茵哈特向米达麦亚请教怎样求婚的时候,各位都不禁哑然失笑了吧。
说到“田中式的幽默”,就不得不提起“田中式的语言”。在遣词排句方面田中芳树可谓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句子中经常出现又多又长的定语,加上中国的翻译水平不高,经常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创龙传》的开头处写道:“托急剧的天气变化和即使预报再偏差也不会破产的气象局之福,感觉就好像是在棒球比赛九局后半被打出了再见全垒打”。圈子绕得够多吧?),于是就有人斥责他的语言过于生硬。(我强烈建议那些因为看盗版《银英》而得出“田中写的句子不通顺”的结论的读者们在看了翻译质量较好的正版书后再做结论。世界上可能会有语言不流畅的畅销书作家存在吗?)我个人以为田中的语言只是有“特点”,而非有“缺点”,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逊于金庸。且不论他作品中严谨的整体构思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只是语言的运用就有其独到之处。仅举一例以证明:当杨威利被刺身亡之后,她的妻子菲列特利加有这样一段幻想:“……在战乱已是长达一代以上的过去式的和平年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颇具的军人,但亲眼证实的人很少,也从未有人听过他吹嘘自己的武勋。年轻的家人对他寄予七分敬爱和三分淡然,他就这样过着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着一把大摇椅,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读书,静静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日复一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有一天,在外面嬉戏的孙女一不小心将球从日光室的入口丢了近来,球滚到老人脚边。以前,老人总会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球来给她。但这次他却像没有听见孙女的声音似的,动都不动一下。孙女走上前去,捡起球来,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脸,觉得祖父的表情似乎在说些什么。“爷爷……”没有回答,阳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脸上。孙女抱着球,跑到客厅大声报告:“爸爸!妈妈!爷爷好奇怪呀!”声音传得好远好远,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恒的静谧像海潮一样,缓缓漫过老人的脸…… 菲列特利加认为,这种死法才适合杨威利。这景象宛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情景。”
整段描述没有出现一个表现悲伤的词语,但却将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至,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数年之后,那情景依旧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最后再说说“田中特色的标题”。独特的标题也为田中的作品增色不少。《银英》从“黎明篇”中“永恒的夜”到“落日篇”中“梦的尽头”,充分营造了“诸神的黄昏”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奔流》中的“建康之花、洛阳之梦”充满了诗意;《亚尔斯兰》中的“落日悲歌”和“征马孤影”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血色残阳的悲壮;还有《银英》中独具匠心相互呼应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乱、错乱、惑乱”,“因剑而生”、“因剑而亡”……而像《创龙》中“最后一天的下午”、“最后一天的晚上”这种返璞归真又不失幽默的标题也并非是一般作家敢于使用的吧。
除以上三点之外,田中和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改编成漫画。金庸的小说曾经被香港的李志清和新加坡的黄展鸣改编为漫画。不过因为金庸作品的风格与现实更接近一些,所以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多。相比之下,田中的小说本身就具有漫画剧本的潜质——唯美。这也是他与金庸在文风上最本质的不同。 唯美是漫画中的一大要素,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少女漫画表现为画面上的美形和人物的纯情,少年漫画则力图刻画完美的“友情-努力-胜利”。而田中的小说在情节编排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唯美倾向。(当然,将“唯美”一词理解为褒义还是贬义就因人而异了。)
田中芳树,原名田中美树(たなかよしき),又有称为「皆杀的田中」、「著作多数,完结作少数」的代表作家。1952年10月22日生于熊本县本渡市,1972年入读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国文科,并在1984年于学习院大学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所(国文学专攻)修毕博士课程。在少年时代酷爱漫画,小学时因身体不好而曾习剑道。自小酷爱阅读的他,高中时代便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的小说读物,为撰写小说奠下了理想的基础。就读学习院大学时,田中芳树开始尝试创作推理小说并参加比赛。1975年,发表处女作品《寒泉亭杀人》,入选学习院大学第四届「辅仁会杂志赏」。1978年,以『李家丰』为笔名投稿,以《在绿色草原上......》夺得日本推理杂志《幻影城》第三届新人奖。自此田中芳树便从推理及幻想故事的写作风格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笔触。
1982年,改笔名为田中芳树,个人第一套长篇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发表。田中芳树凭《银英传》成为日本文坛无人不晓的名字,并在1988年以压倒性的人气获得「星云奖」。擅长撰写幻想故事的他,未几便成为『架空历史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趣味性和思想性兼备,广为人所称道,自然顺利登上日本畅销作家之列。其后《银英传》这套二十册的长篇科幻作品中译本(日文版原著共十册)进军中文图书世界,亦迅速赢得不少赞誉,台港两地很快便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银英传拥护者』,除了在新闻组上充满著形形色色有关故事、人物的讨论之外,更有不少『忠心』的读者制作研究《银英传》及向其『致敬』的网页。这部作品亦先后出现了漫画、动画及计算机游戏等等各个不同的版本,足见《银英传》掀起了怎么样的一个热潮。
田中芳树的作品题材丰富,在科幻、冒险、悬疑、历史各领域都有佳作,以壮阔的背景、幻想罗曼史、细密的结构、华丽的笔致闻名。著名的长篇作品有《银河英雄传说》、《创龙传》、《亚尔斯兰战记》。而在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方面,则有《风翔万里》、《红尘》、《奔流》和《中国武将列传》。并曾与历史小说名家陈舜臣合著《中国名将的条件》;并与井上佑美子合著《长江有情》。其他作品方面,有《红蔷薇新娘》、《梦幻都市》、《马法尔年代纪》、《地球仪的秘密》等作品,短篇集则有《战争夜想曲》、《流星航道》、《中国幻想》、《半夜旅程》等。
田中芳树一直深爱中国历史,因此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中国文人气息,笔下的许多人物,不少也都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里面英豪枭雄的影子。在读过《隋唐演义》之后,他更锲而不舍地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数据搜集,写出了《风翔万里》这本详述家喻户晓人物花木兰事迹的作品,当中描写之细致、数据之丰富,委实叫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读者汗颜。
田中芳树(TANAKA YOSHIKI),男,宇宙历负849年(公元1952年)生于银河系中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当时一个叫做日本的国家的熊本县。他以笔为刀,杀人如麻,因此被誉为“杀尽众人的田中”。
BBS上曾经有人将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这一句话引发了网上近一个月的关于“田中是否有资格与金庸并驾齐驱”的论战。人们之所以总喜欢将田中和金庸一较高下,也许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的确有不少可比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畅销小说作家。金庸的鼎鼎大名自不用多说,只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国内田中芳树的名气似乎不及金大侠,但如果提到《银河英雄传说》,喜爱日本漫画的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仅国内盗版的《银英》就翻印了四次以上。
其二,二人都以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而著称。
丰富的历史知识 田中的小说通常被称为“架空幻想”小说,甚至被划入科幻小说之列,但实际上田中所描绘的主题永远是“历史”——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田中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如《银河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创龙传》、《梦幻都市》和《红蔷薇新娘》等;另一种是貌似小说的“历史”,如《风翔万里》、《长江落日赋》、《红尘》、《纐缬城绮惮》、《海啸》、《奔流》等等。
后者讲述了有史可考的“真人真事”,他写这些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愉快的方式了解历史和人物而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风翔万里》中的花木兰、《红尘》中的梁红玉、《奔流》中的祝英台)的作用只是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当中,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用他们的经历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事件贯穿起来。在田中的笔下,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仿佛死去的时间又复活了一样。如果各位看过他的《风翔万里》,一定会对他将隋唐时期那段混乱的历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个日本人呀!)。
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实在是另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此外,田中还编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等描述中国历史的著作,田中对书中出场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可见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当然,从《银河英雄传说》等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也非同一般。)
冷酷的历史规律 和金庸相比,田中书中的“历史”的味道更浓一些。金庸所写的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传奇故事,由于最初连载在报纸上,书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出现的奇遇和巧合。而田中的小说有整体的构想,本身就像是一部沉重的史书,推动故事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加上田中经常以后世历史学家的口吻使用类似“那一年某人**岁,距某历史事件的发生还有***年”的句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历史车轮前进时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声音。
田中笔下故事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贯彻这一点上毫不手软。他在《银河英雄传说》里为了验证“英雄也会死于感冒或刺杀”的理论不顾读者的强烈反对杀死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与金庸笔下那些总能逢凶化吉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读《银英》,就会发现田中早在“野望篇”的第一章中就曾经提到“世事盛衰无常,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灭亡的一天;再伟大的英雄一旦权力在握,日后必定腐化堕落。生命亦然。许多战场上勉力挣扎图存的勇士,因一场感冒断送了性命;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获胜的人物,丧命于名不见经传的暗杀者手上。”这也许正是对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命运的暗示吧。
金庸所着力刻画的是人和人的感情世界,而田中写作的重点则在于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现象,即构成社会的人类的总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们,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社会制度发生彻底变革的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比如《亚尔斯兰战记》实际上所描绘的就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而《银河英雄传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其社会制度的实质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测田中的政治观点偏向于“改良”。他所赞成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银英》中最终采取的实际上是君主立宪的制度。
尖锐的政治批判 田中经常被说成有“政治洁癖”。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政治家的腐败和政治阴谋进行了大但的揭露。比如《银英传》中的特留尼西特等人,使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由得对田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我没有田中的勇气,在此就不举例了)。尤其在《创龙传》中,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日本,田中一改以往的“指桑骂槐”,对当今的日本政府进行了直接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他还在后记中号召读者“赶快去买此书吧,也许过几天就会被文部省列为禁书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书在日本仍能出版,可见现在的日本还是有一定言论自由的,使我不由得对日本政府也佩服了起来。正因为田中常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将政客们阴暗的伎俩轻松地抖露出来,明白得似乎连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似的,所以有人戏称他的作品为“政治学的小学教材”。
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所谓政治,永远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在田中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词大概就是“民主”了。对于“民主”与“专政”的辩论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最坏的民主和最好的专政究竟哪个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田中本人倾向于选择民主,但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他的作品中最接近作者本人形象的人物是《银英传》中的杨威利。与历史的创造者莱茵哈特相比,杨是作为历史的评论者,即作者的代言人出场的。虽然田中在《银英传》中描绘了一个腐败的民主体制和一个在莱茵哈特的领导下近乎完美的专政政体,但正如书中的杨威利所说:“不能因火灾而否定火的价值。”而杨本人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主”而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深知民主政体也并不完美,且必将导致种种社会弊病的产生,田中也没有将其彻底根治的良策,但他相信至少与“专制”相比,“民主”是人类更好的组织形式。
田中所崇尚的“民主”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他无疑是在“以古喻今”,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形。与金庸相比,田中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现代感,毫无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于那些不择主君的愚忠的满嘴儒家道德的臣子们,比如《红尘》中的李若水,他所有的只是怜悯。他最蔑视的就是那些懒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思想奴隶”们。他对广大麻木不仁的民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色彩。“让独裁者有机可乘的其实是那些不愿花精力思考问题的沉默的旁观者。”“民众所喜爱的并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随之产生的责任,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在民主政治中,该为政弊负责的是选择不合格的从政者的民众本身;而专制政治则不然,民众不愿自我表现反省,而喜欢轻松且不需负任何责任地大肆抨击为政者。”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有民众的觉醒。 不可避免的战争人类的历史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朝代的更替更是建立在无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对于“战争”,田中也有很多睿智的评论。“有史以来,人类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人认为存在某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可贵。当人们发动战争的时候,就鼓吹前者;当人们想要停止战争的时候,就宣扬后者。于是,战争与和平就这样不断重复下去。”虽然田中崇尚和平,但并不否认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在人类历史上原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期望。可是,只要有几十年的和平就可以使时代富足了。如果我们必须为下一带留下某些遗产的话,我想最好还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遗留下来的和平维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责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忘记自己对下一代的责任的话,那么大概就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了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而把先人的遗产坐吃山空,那人类就得再从头开始了,那也不算坏事。”
不存在的正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冷酷但客观的历史规律,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义。所以在田中笔下,那些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正义”的,往往是最不义之人。“我最讨厌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赞美战争,强调爱国心,把别人推到战场上去,而自己在后方过着安乐生活的人。”“莫大的流血,国家的破产,国民的穷困。如果要实现正义就不能缺少这些牺牲的话,那么正义就好像是一个贪欲之神,丝毫不知廉耻地要求一件又一件的祭品。”
与金大侠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同,田中对于“爱国主义”毫无赞美之意。“国家”是什么?一个阶级对令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或在战争中有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战争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讴歌的必要。“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杀人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杀害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兵学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果。残酷地说,即是如何有效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存下来的一方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正义”吧。
疯狂的宗教 宗教也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田中给与宗教的是几乎完全负面的评价。比如《银英传》里的“地球教”、《创龙传》中的“神圣真理教”、《亚尔斯兰战记》中的依亚尔达波特教和魔道士们,充当的都是小丑般不光彩的角色。田中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们所宣扬的对所谓“绝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创龙传》中田中写道:“人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只为了贯彻宗教的信念;当神、国家、民族、思想这些名词成为一种疯狂信仰之时,理性与人道观念顿时灰飞烟灭,转移成无限的自我正当化,所以他们可以杀害婴儿、在地铁散布沙林毒气、以机关枪扫射非武装的民众……”
虽然田中认为“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他并不主张逃避现实,比如在《奔流》中,他对南北朝时期梁的一代名君萧衍晚年信佛表示不屑。《银英》中他对“地球教”的回归地球的思想的评语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长大了就不能总睡在摇篮里。”而对于《亚尔斯兰战记》中的辛德拉国王那样将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推给“神”去裁决的懦弱无能之辈,他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此外,廉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一样都是田中痛斥的对象。“做坏事的人很少会拥有‘我在做坏事’的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搬出爱啦、国家啦、教祖啦这一类将自己成正义英雄的理由。”他还曾经在《创龙传》中提到:要煽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就不能把他们称作“士兵”,而应改称“战士”,因为后一种称呼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为“正义”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什么是所谓的“正义”,而只是一种虚幻的荣誉感。
田中式的爱情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是作家们争相描写的对象,田中则不同。对于田中笔下的爱情,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田中的作品是相当严肃的,绝没有“戏不够,爱来凑”的情况发生,书中虽不乏才子佳人,但并无缠绵悱恻的描写,故事中爱情占的比例相当小(真正偏重“爱情”的主题似乎只有《银英》外传《污名》中的“重要的不是谁爱着我,而是我爱的是谁”而已),而且似乎不如读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浪漫。甚至有人怀疑莱茵哈特和他的王妃希尔德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亦或只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纵观田中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心目中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而是表现为一种相互的信赖。女性对于男性的爱使她们全身心地信任和支持对方。比如《银英》中西尔德对莱茵哈特、菲列特利加对杨威利,《创龙传》中的鸟羽茉理对龙堂始等等,她们聪惠能干,都是“英雄”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不知现实中的田中夫人是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三,二者的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也是他们的小说能够畅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雅”的思想内涵套上“俗”的外衣才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金庸和田中的作品都是“老少皆宜”的。有人醉心于金庸书中的出神入画的武功套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欣赏田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或崇拜书中的超级帅哥;而另一些人则感叹于金庸对于人性的剖析和田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不过金、田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读金庸的小说的时候大家都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吧?虽然田中的小说同样精彩,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消化,不然神经仿佛不能承受历史的重压似的。(对于田中的作品而言,“老少皆宜”中的“少”需要有个限度。一个小学生可能会手捧金庸大作读得津津有味,但他能不能读懂并欣赏田中的作品就很难说了。比如《银英》,出场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长,且一开篇就是在某些人眼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史书般的“银河系史概略”,于是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了。)虽然田中也重视故事情节,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融入情节之中,即使在如《创龙传》等较为轻松的作品中也不例外。田中书中的内容总是为了烘托主题而存在的,没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精彩的情节。
当然,作为畅销书,田中的作品在严肃中也不乏幽默。比如《银英》中“红茶王子”杨威利的大智若愚,《亚尔斯兰战记》中那尔萨斯对于绘画的自我陶醉,而幽默成份最多的作品要数被作者自己称为“搞笑家庭小说”的《创龙传》了,书中灵牙利齿的龙堂家四兄弟的斗嘴总是让读者笑得前仰后合。(看这部书的时候总觉得田中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四海龙王不需花飞机票钱就代替他本人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另外田中的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另读者忍俊不禁的“田中定律”,比如“战场上的英雄=情场上的白痴”。看到莱茵哈特向米达麦亚请教怎样求婚的时候,各位都不禁哑然失笑了吧。
说到“田中式的幽默”,就不得不提起“田中式的语言”。在遣词排句方面田中芳树可谓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句子中经常出现又多又长的定语,加上中国的翻译水平不高,经常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创龙传》的开头处写道:“托急剧的天气变化和即使预报再偏差也不会破产的气象局之福,感觉就好像是在棒球比赛九局后半被打出了再见全垒打”。圈子绕得够多吧?),于是就有人斥责他的语言过于生硬。(我强烈建议那些因为看盗版《银英》而得出“田中写的句子不通顺”的结论的读者们在看了翻译质量较好的正版书后再做结论。世界上可能会有语言不流畅的畅销书作家存在吗?)我个人以为田中的语言只是有“特点”,而非有“缺点”,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逊于金庸。且不论他作品中严谨的整体构思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只是语言的运用就有其独到之处。仅举一例以证明:当杨威利被刺身亡之后,她的妻子菲列特利加有这样一段幻想:“……在战乱已是长达一代以上的过去式的和平年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颇具的军人,但亲眼证实的人很少,也从未有人听过他吹嘘自己的武勋。年轻的家人对他寄予七分敬爱和三分淡然,他就这样过着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着一把大摇椅,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读书,静静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日复一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有一天,在外面嬉戏的孙女一不小心将球从日光室的入口丢了近来,球滚到老人脚边。以前,老人总会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球来给她。但这次他却像没有听见孙女的声音似的,动都不动一下。孙女走上前去,捡起球来,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脸,觉得祖父的表情似乎在说些什么。“爷爷……”没有回答,阳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脸上。孙女抱着球,跑到客厅大声报告:“爸爸!妈妈!爷爷好奇怪呀!”声音传得好远好远,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恒的静谧像海潮一样,缓缓漫过老人的脸…… 菲列特利加认为,这种死法才适合杨威利。这景象宛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情景。”
整段描述没有出现一个表现悲伤的词语,但却将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至,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数年之后,那情景依旧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最后再说说“田中特色的标题”。独特的标题也为田中的作品增色不少。《银英》从“黎明篇”中“永恒的夜”到“落日篇”中“梦的尽头”,充分营造了“诸神的黄昏”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奔流》中的“建康之花、洛阳之梦”充满了诗意;《亚尔斯兰》中的“落日悲歌”和“征马孤影”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血色残阳的悲壮;还有《银英》中独具匠心相互呼应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乱、错乱、惑乱”,“因剑而生”、“因剑而亡”……而像《创龙》中“最后一天的下午”、“最后一天的晚上”这种返璞归真又不失幽默的标题也并非是一般作家敢于使用的吧。
除以上三点之外,田中和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改编成漫画。金庸的小说曾经被香港的李志清和新加坡的黄展鸣改编为漫画。不过因为金庸作品的风格与现实更接近一些,所以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多。相比之下,田中的小说本身就具有漫画剧本的潜质——唯美。这也是他与金庸在文风上最本质的不同。 唯美是漫画中的一大要素,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少女漫画表现为画面上的美形和人物的纯情,少年漫画则力图刻画完美的“友情-努力-胜利”。而田中的小说在情节编排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唯美倾向。(当然,将“唯美”一词理解为褒义还是贬义就因人而异了。)
一款较老的RPG游戏叫《创龙传》,谁能提供一个下载...
http://www.yycaf.net/bbs/thread-112425-1-1.html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你自己去看下吧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你自己去看下吧
龙的传说
关于龙的传说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奶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文学作品中的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龙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著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广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田中芳树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龙泉乡的传说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奶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文学作品中的龙王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刚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白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龙王
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天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龙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著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广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田中芳树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龙泉乡的传说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