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罗马》希腊化世界趣味包内容一览

整理:游戏121
2023-09-06

"恺撒"一词的由来以及含义???

  恺撒(公元前101-公元前44年)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出身贵族,年轻时热衷政治,表现出很强的野心。担任过执政官、高卢(现法国)行省总督。在军阀争斗中,他率军回意大利夺权,改变了共和制度,利用铁腕独裁手段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公元前44年3 月死于元老院刺客手中。他的主要著作《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回忆录,文笔清晰简朴,行文巧妙,是初学拉丁文者的必读之书。

  *****************************详细介绍:
  公元前100年7月12日,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恺撒(Sextus Julius Caesar )诞生于罗马。
  一代天骄,威震八方

  传说以两个“狼孩”为先祖于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罗马城,以饿狼扑食般的骁勇征服意大利后,又吞并了文明程度更高的希腊。至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几乎成了它的内湖,治下人口近1亿。恺撒在一个当过外省总督的贵族家庭出世时,罗马共和国正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扩张和阶级压迫带来的内外矛盾日益尖锐。组成元老院的几百名显赫贵族沉溺于腐朽生活和嗜血爱好之中,终日泡在洗浴中心享受淫乐或到角斗场观看奴隶与奴隶、奴隶与野兽的搏斗。作为罗马军团基础兵员的普通自由民,则因生活贫困多不愿服役,大将军马略被迫实行雇佣制。周边的高卢和日耳曼人乘机摆脱臣服,国内社会底层奋起反抗,都如干柴烈火。公元前73年,一个名叫斯巴达克的角斗士振臂一呼,几十万奴隶揭竿而起相继跟随,罗马大军三年间连战连败,调动倾国之兵才将这批奴隶镇压下去。奴隶主贵族元老们集体议政的共和体制,已难以应付内外交困的形势,社会呼唤着强人执政。由这种时势造就的恺撒,自幼受到当过罗马执政官的外祖父及姑父大将军马略的熏陶,博学多才且雄心远大。他刚成年便到东方游历,途中被海盗扣为人质,被赎出后便组织船队将海盗擒获并钉在十字架上。27岁时,他接替舅舅担任了首席祭司,在斯巴达克暴动时担任了军事保民官,后又任过驻西班牙财务官、罗马市政官、大法官,因不断在演说中为中下层说话而受到众多选民拥戴。为了开拓疆土并缓和内部矛盾,前58年以后的八年间,恺撒率军征服了外高卢(如今的法国、比利时),并占领了不列颠岛北部。当他占领800多个城市后回到罗马城,由抬着缴获的2800顶金冠的部下簇拥着通过凯旋门,在万人空巷的欢呼声中威望达到最高点。恺撒在军事上的主要创举,便是集中强大预备队在关键时刻闪电般地攻击对手,恩格斯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代代西方人都记得恺撒登陆后向罗马报捷的连续三句话——“我到达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

  联姻“埃及艳后” 意在政治图谋

  恺撒对付内外敌人的手段残酷,征服高卢时屠杀了40万壮丁。同时,他又是一个高超的谋略家,如利用日耳曼骑兵打高卢人就是取胜妙着。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恺撒以有风流史著称,其实他确有众多情妇却并不因色误事。按以往许多文艺作品描写,恺撒与“埃及艳后”结合是贪恋倾国倾城的绝色。然而现代人头脑中的克娄巴特拉,往往是好莱坞影星泰勒的形象或近代画家凭美好想像所绘,考古专家不久前根据出土的古埃及雕像证实,真实的女王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当时埃及皇室不懂优生,为保持血统纯正长期实行堂兄妹通婚,女王因出于近亲繁殖身体很可能有缺陷。恺撒与她结合并生子,显然出于政治需要。联姻带来的结果,使埃及顺利地被纳入罗马疆域之内,那位女王自身的权势也藉此得到了保护。
  独裁取代共和 罗马再度辉煌

  公元前45年,元老院被迫加给恺撒“终身独裁官”的职位,拥有帝王一般的权力。他当时逐步削去那些昏庸老贵族把持的元老院权力,罗马商人、自由民和军人们也厌恶了只由上层奴隶主发言且议而不决的共和制,拥戴能代表他们利益的恺撒,并公开以“国王”之名相称。随着恺撒个人独裁和市民自治、财政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守旧集团、对改革失望者和宿敌残余结合起来,以保卫“共和”之名密谋采取恐怖袭击。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已察觉城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并听到暗杀传言,却根本不把许多人仇视的目光放在眼里,傲然昂首漫步进入元老院。当他走到大厅前的庞培雕像旁边时,几名身藏短剑的刺客一拥而上,冲在最前面的竟是他与一个情妇的私生子布鲁图斯。恺撒最后只惊叫了一声:“你也这样做?我的儿子……”被连捅了23刀后,56岁的恺撒横尸厅前,成为古代恐怖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牺牲品之一。在西欧,“3 15”这一天千百年来常被人视为不祥的刺杀日。恺撒虽死,罗马国家体制变化的走向却不可扭转。17年后,他的养子屋大维建成了帝国,成为“元首”,带来了200年之久的国内基本和平,经济也达到了空前繁荣。历史证明,以帝制否定了带有原始军事民主色彩的古代奴隶主共和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当千年后新的生产力出现后,以近代民主共和制再否定带封建色彩的帝制,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进步。这种按哲学定义所称的“否定之否定”,恰恰就是历史螺旋式进步的基本轨迹。

  提起恺撒,在世界古代史上赫赫有名。恺撒留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还有一部他决定采用的历法——儒略历。这部以 恺撒命名的历法就是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前身。(我们现在采用的所谓公历叫格里高利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罗马原本也采用阴阳合历,也曾只有十个月。到公元前700年,加进了两个月,并调整了岁首,有了与现行公历大致相同的月份名称。到了儒略·恺撒统治期间,历法与天象已经差了三个月。恺撒采纳了一位埃及天文学家的建议,废除了阴阳合历,颁布一种完全的太阳历,是为儒略历。儒略历分一年为12个月,每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为处决犯人的月份,定为29天;闰年的一天加在2月,为30天。恺撒觉得自己伟大,就把他出生的月份7月改成自己的名字,JULY,儒略。为使新历法与天象吻合,特别规定颁布历法的那一年为15个月。所以恺撒出生的真正月份和JULY并不是一个月。后来,又有一个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觉得自己和恺撒同样伟大,把他出生的月份弄成了AUGUST,从2月中拿了一天放进来,就有了与现代公历相同的结构。)

  此人从未登上过皇位,过去中国人却常以“大帝”相称,德国乃至西方许多国家索性以他的名字作为帝王的专有名词,比如俄国沙皇。在军事历史学家眼中,恺撒是继亚力山大 马其顿和汉尼拔之后的又一位军事天才;在钦慕风流的文学家笔下,他与“埃及艳后”的情史成为长久不衰的题材,甚至在好莱坞制片史上曾创造过拍摄场面豪华的纪录;而在恐怖袭击者的借鉴材料中,对他的刺杀又成为古代史上的典型案例。从这位千古奇才身上,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反思,也可见其魅力之多样性非常诱人。

公元三世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交融的发展趋势

从公元前二千纪初到公元后15世纪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游徙生活于亚欧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对南部定居的农耕世界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侵扰和渗透,其中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共有三次。农、牧世界之间的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和融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文明形态的变更,构成了历史自身发展运动的重要动力,而且导致了文明域界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地”被纳入到文明的进程中,从而为人类历史从分散的区域史、国别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必要基础。
一、两大世界的对垒与文明扩展的“酵母”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模式——农耕与游牧。从新石器时期末叶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制度。相对而言,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据司马迁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描述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说道:“要想劝他们象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游牧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它的成员们长期过着一种淳朴而粗陋的半原始生活。游徙不定的生活方式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发生,因此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入侵浪潮最终平息时,从游牧世界自身中并未能独立地生长出文明体系。游牧民族的文明化历程始终是以一种“入赘”的方式而实现的,即剽悍的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的过程中反过来被后者的文明生活方式所征服和同化。
相形之下,农耕民族则要显得文静柔弱得多,其生活方式也较为稳定和有规律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农耕民族长期维持着一种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安土重迁,彼此闭塞,具有极其狭隘的地方性特点。然而另一方面,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却比游徙的畜牧生产方式创造出更为丰盛的生活资料,从而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有可能从基本的生存劳作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冶炼、建筑、水利灌溉、商业贸易、社会管理、宗教祭祀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人类最初的几个文明(汤因比称之为“亲代文明”)都是从定居的农耕世界的文化土壤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于后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子代文明,则都是在这些亲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与游牧入侵者的文化“杂交”而衍生出来的。在15、16世纪以前,农耕世界在游牧世界面前基本上处于守势,时常受到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冲击。但是从长程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世界却具有一种强大而潜在的文化势能,每当遭到游牧民族的暴力入侵时,被征服了的农耕文明往往能够发挥出以柔克刚的文化效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消蚀掉野蛮入侵者身上的暴戾之气,使征服者反过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形象地说,农耕世界如同文明的“酵母”,它被包围在游牧世界的“面团”之中,然而它却通过持续不断的“发酵”过程传递和扩散着文明的因子,将蛮荒的化外之地日益纳入文明的范围。
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以前,人类的几个亲代文明(爱琴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均分布在北回归线到北纬35度左右的狭长地带上。这个狭长地带由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成为孕育农耕文明的温床。这五个古老的农耕文明所占的地域非常有限,它们由西向东一线摆开,集中地分布在大约十几个纬度的范围内。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南面,多为荒芜的沙漠和宽阔的海洋;而在其北面的亚欧大草原上,则生活着许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宜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宜于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几乎和农耕地带平行,东起自西伯利亚,经我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东境,也是自东而西,横亘于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 从而形成了南农北牧、南富北穷的两大世界之间的长期对垒。
从地域范围上来看,最早出现的农耕地区及其所产生的城市文明只不过是广袤无垠的蛮荒之中的几小块绿洲,处于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随着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接触、冲突和融合,这些文明的“酵母”开始“发酵”。这个“发酵”过程是借助野蛮剽悍的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实现的——游牧民族以暴力方式征服农耕世界,然后在漫长的和平时期里反过来被农耕世界的文明所征服。文明的这种“发酵”过程具有双重坐标上的运动轨迹:一方面是文明在地域上的扩大(空间坐标),另一方面则是文明在形态上的更迭(时间坐标)。换言之,文明范围在空间坐标上的传递扩散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明形态在时间坐标上的更迭嬗变过程。通过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双向征服活动(即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暴力征服和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文化征服),一方面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和孤立的封闭状态,使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各个区域逐渐联结为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进而使得民族史和国别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化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则导致了亲—子代文明之间的更替嬗变,引发了许多文化新品种和新性状的产生,并最终促成了历史自身的发展运动。
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认为:“历史之成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由各种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相互闭塞的历史,发展到有联系以至于密切联系为一体的世界史,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它是历史自身漫长发展的结果。”15、16世纪可以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这个时期,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最后一次大冲击和大融合过程告以结束。自此以后,零星分散的游牧民族再也不能对实力雄厚的农耕世界构成威胁,它已经不再能够作为一个“世界”存在了。于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矛盾就开始让位于农耕世界与它自身中所孕育的工业世界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世界范围内典型地表现为近代西方新兴的工业世界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的农耕世界的矛盾,具体地说,就是西方工业世界对非西方农耕世界的征服和影响。只是从这时起,世界上的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才真正地被联系在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之中,世界历史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存在。因此,从这种发展的世界史观来看,3000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只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冗长的序幕,15、16世纪以后开始的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才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内容。
二、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狂飙
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后15世纪这漫长的3000年时间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的武力冲击共有三次。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二千纪初叶,入侵者主要是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诸游牧民族。尽管早在公元前三千纪苏美尔文明就曾受到闪米特游牧者的不断骚扰,但是最初向农耕世界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却并不是来自阿拉伯沙漠地带的闪米特人,而是游徙生活在农耕地带以北的亚欧大草原上的印欧语系诸游牧民族。这些操原始印欧语言的游牧民族最初生活在黑海和里海周围,从公元前二千纪初叶(甚至更早)开始向亚欧大陆南部的农耕地区扩张。最先是赫梯人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建立了帝国,从而在闪米特人的巴比伦帝国和埃及帝国之间插入了第一块“雅利安楔子”。不久以后喀西特人和胡里特人分别从扎格罗斯山区和亚美尼亚高地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前者攻占了巴比伦的都城,建立了巴比伦第三王朝(约公元前1518—前1155年);后者则在巴比伦与赫梯之间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到了公元前二千纪后期和公元前一千纪,亚欧大陆上的印欧语系各游牧民族开始向西、南、东三个方向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在西方,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希腊人(包括爱奥尼亚人、阿卡亚人和多利亚人等)进入巴尔干半岛,意大利人进入亚平宁半岛,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来到东部欧洲和波罗的海南岸,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深入到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卢、西班牙腹地。在南面,米底人和波斯人进入伊朗高原,并先后侵入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起米底王国和庞大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另一支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取道伊朗高原而冲入印度河流域,这些身材高大、白肤碧眼的侵略者与印度河流域身材矮小、皮肤暗黑的土著经过长期的混杂,成为今天印度人的祖先。向东冲得最远的一支印欧人甚至越过了天山屏障,到达中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这支印欧人所建立的国家后来被中国人称为吐火罗或大夏(即巴克特里亚)。
“公元前二千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公元前二千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过渡时期。”[6] 这种大骚动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起第一次大冲击的结果,这次大冲击断断续续地从公元前18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6世纪,并形成了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发生于公元前18世纪以后的200年间,在此期间,赫梯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等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入主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和阿卡亚人则冲入爱琴海地区,并在稍晚些时候毁灭了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另一些印欧语游牧者正源源不断地拥入伊朗高原,向印度和东方的迁徙活动也于此时开始。第二个高潮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50—前950年间,它的前奏曲是卢卡人、阿卡亚人等“海上民族”对埃及和地中海东岸诸国(赫梯、腓尼基等)的劫掠和入侵,而“海上民族”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侵掠说到底又是一支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多利亚人南下浪潮挤压的结果。在这次冲击高潮中,粗犷野蛮而精力旺盛的多利亚人摧毁了由他们的游牧先驱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文明,致使希腊社会经济萧条、人口流失,各种文化制度瓦解,倒退到一种黑暗的蒙昧状态中。这种蒙昧状态一直延续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诸城邦崛起时才结束。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由于赫梯帝国的衰落而留下来的真空地带,很快就由闪米特语系的游牧民族——阿拉米人和希伯来人填补上了;而另一支闪米特游牧者迦勒底人则极力向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进行渗透。稍晚些时候,亚欧草原上新崛起的印欧语系游牧者米底人和波斯人也先后趁着这次冲击高潮的余波冲入伊朗高原,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富饶的沃土,并最终在西亚和中亚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庞大的波斯帝国。在印度河流域,前此已侵入哈拉巴文明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了与达罗毗荼人的土著文化的融合过程和文明化改造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象几个世纪以前雅利安人的暴力征服活动那样充满了血腥味,但是它对于后来的印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四大《吠陀》书和婆罗门教就是这种影响的有力见证,它们后来以否定的方式导致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产生,又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导致了婆罗门教的复兴(即印度教或新婆罗门教)。与此同时,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的另一边,来自西部高原的、在不久前刚刚完成了从游牧生活方式向农耕生活方式转化的周民族,实现了对商王朝的政权更迭。而周王朝自建立以后,其西北边界始终受到诸戎狄部落的骚扰,这种持续不断的骚扰最终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并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混乱之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汉帝国的产生。在这些不断威胁中国西北边境的戎狄部落中,有一支就是后来成为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进行第二次大入侵的主力军的匈奴人。
从公元前二千纪初至公元前一千纪中叶的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冲击,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成分最复杂、过程最扑朔迷离的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活动。这场大冲击的主要发动者是印欧语系的诸游牧民族,此外还有闪米特游牧者和中国西部的周民族及西北诸戎狄部落,而它的承受面则是从西至东地分布在旧大陆的整个农耕地带上的所有亲代文明国家。这次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导致了文明形态的变更(新旧文明的更迭)和文明地域的扩大。从文明形态更迭的时间坐标上来看,米诺斯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哈拉巴文明、中国夏商文明等亲代文明灭亡了,古代埃及文明无可拯救地衰落下去,在旧文明的废墟上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代文明(即古典文明),它包括希腊罗马文明、波斯帝国、古代印度文明和中国秦汉帝国。从文明域界扩展的空间坐标上来看,文明的地域范围从北回归线至北纬35度的狭长地带向北扩展到多瑙河—高加索—药杀水(今锡尔河)—天山山脉一线,大约扩展了8至10个纬度。
三、匈奴人的西进运动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如果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主要是由游徙于亚欧大草原中部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发起的,那么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的主力军却是游牧于中国西北边境的匈奴人。这次入侵浪潮的矛头虽然也是指向亚欧大陆南部的农耕地区,但是其推进趋势却是从东向西地波浪式展开。如同多米诺骨牌运动一样,这次民族大入侵和大迁徙活动呈现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亚欧大草原上的几乎所有的游牧者都被卷入到这场来势汹猛的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浪潮中。匈奴人从公元前2世纪(甚至更早)到公元后4世纪不间断的西进运动促成了亚欧大草原上各游牧民族的南迁和西徙,最终导致了整个古典文明体系的崩溃。
中国华夏苗裔自商周之时即已与匈奴发生联系。范文澜先生写道:“西周最紧急的外患是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戎狄族散布地域很广,陕西西部北部,山西河北极大部分都是戎狄族居住地。商周人称他们为戎狄,又称为鬼方、混夷、犬戎、犬夷、獯鬻、玁狁,表示对他们的憎恶(战国以后称胡,又称匈奴)。”先秦史料中有关于殷高宗伐鬼方、季历伐鬼戎、太王事獯鬻、文王事昆夷、宣王伐玁狁的记载。周都镐京,接近戎狄活动之地,戎狄族曾多次骚扰周朝疆域,对农耕社会的定居生活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带来了破坏性的灾难。《诗经·小雅·采薇》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西周与戎狄之间的冲突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周幽王就是被戎狄杀死于骊山之下。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华夏列国曾多次交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戎狄即匈奴人的侵犯,在列国北部旧城墙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并不断地徙谪戍边,以实边塞,构成了阻止匈奴南犯狂潮的坚固屏障。从此以后,匈奴人的轻骑快马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顺利地突入中原。
到了秦末,国内烽烟迭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谪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汉高祖平定宇内后,匈奴更成为中国之一大患。匈奴单于头曼之子冒顿射杀其父取而代之,统一各部,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月氏,囊括大漠南北,形成强盛之势。公元前200年,冒顿引精兵40万骑围汉高祖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城东之白登山,后因高祖遣使贿赂单于阏氏(匈奴皇后),并采取和亲之策,方得缓解。自高祖至孝文帝,汉朝在匈奴的强劲攻势面前基本上持防御政策,到汉武帝时,开始主动出击。从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等率大军数次深入漠北和西域,大破匈奴,先后“得胡首虏”数十万级,收复漠北、河西大片土地。在汉军的强大攻势下,匈奴不得不向西迁移。汉朝政府则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徙民戍边,设立朔方郡和酒泉、武威、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广置边塞烽燧系统,“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不仅有效地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而且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商贸交通。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汉朝亦无力大举进攻,转而对西域诸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联合乌孙等国再次大破匈奴。宣帝甘露年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呼韩邪和郅支为争夺单于位相互攻战,呼韩邪战败而归降汉朝,郅支则为汉朝的西域都护所杀。至此匈奴遂沦为汉朝属国,匈奴人多入居并州。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再次独立,且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不久即降汉,入居汉地;北匈奴仍居漠北,与汉朝为敌。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前89年)至三年,汉大将军窦宪等率兵远征漠北,窦宪“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
溃败的北匈奴从此不再见于中国史籍,然而这些剽悍的游牧者却掉头向西,揭开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入侵的序幕。韦尔斯对此评论道:“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中华帝国维持着一条结实、坚决和向前推进的前线来对抗游牧生活方式,过剩的游牧民逐渐向西流动。”“值得提到的是,公元开始的这个世纪里,中华帝国是强盛得足以把剩余的蒙古利亚游牧民推逐到它的北方去,不久这些人征服了北印度,积聚了力量,并同雅利安游牧民相混合,最后象雪崩一样落到虚弱倒退的罗马帝国头上。”
在匈奴人的西进浪潮面前首当其冲的是原来游牧于敦煌以西的大月氏人。公元前2世纪时,大月氏人就迫于匈奴人的挤压而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天山山脉组成的自然屏障进入西突厥地区,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并与当地的雅利安血统的居民相混杂。在大月氏的五个部族中,一支血统较纯的部族——贵霜人南下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贵霜帝国。另一支停留在乌浒河(今阿姆河)畔的大月氏人则与西进的匈奴人杂合在一起,形成了嚈哒人或所谓白匈奴。公元5世纪初,嚈哒人由中亚南下,侵入伊朗东部和印度西部地区,对波斯人的萨珊王朝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并最终摧毁了笈多王朝和破坏了“黄金时代”的印度文明。直到公元565年,萨珊王朝与东方来的突厥人联合起来摧毁了嚈哒人在乌浒河上的老巢,嚈哒国才从历史上消失。
公元2世纪以后,匈奴人由中亚继续向西,稍后进入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一带。原来栖居于此的阿兰人被迫转向西南,与日耳曼部族中的汪达尔人混居。一个世纪以后随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南下入侵西罗马帝国辖内的高卢和西班牙,后又随汪达尔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希腊化时代主要产生了哪些科学奇迹

希腊化时代在科学方面取得的进步超过了17世纪以前任何别的时期.这部分地是由于亚历山大征服提供了经济良机.大大扩展的市场激发人们改进技术、增加产量.后起诸王国间以及它们与外部强国间连继不断的战争产生了对较复杂的武器的需要.希腊科学与中东科学(不仅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印度科学)间的直接交流也同样起了促进的作用.最后,希腊化国家的马其顿统治者是在希腊学问享有盛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慷慨地支持科学研究.埃及的情况尤其如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博物馆实际上是历史上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它包括天文台、实验室、解剖室、植物园、动物园和一个藏书达50万至70万册的图书馆.当时,曾发生早级“人材流失”的现象,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医生、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艺术家和诗人,由于受适意且激励人的气氛、极好的设备、免费的膳宿和令人羡慕的薪水的吸引,纷纷来到埃及.
  数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是欧几里得.他的《几何原本》从公理和公设出发,用演绎法叙述平面几何学,使大部分数学知识系统化.在天文学方面,希帕恰斯发明了一直使用到近代的大部分仪器,并编制了最早的星座图表.托勒密根据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知识编辑而成的书,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前最有名的一部权威性著作.最有独到见解的是阿利斯塔克,他第一个了解到宇宙的宏大规模,认为居于宇宙之中心的是太阳而不是地球.他的观点,支持的人寥寥无几,被看作与日常经验相违,是邪恶的.因而,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在整个中世纪时代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天文学的进步促进了科学地理学的发展.主持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埃拉托斯特尼计算地球的周长,得出地球圆周为24700哩;这距实际数值仅相差250哩,直到18世纪才得到订正.他还画了一张标明纬度的世界人口居住图,根据大西洋和印度洋潮水的涨落推断出诸海相连,欧洲、亚洲和非洲组成一个巨大的岛屿.
  希腊化时代,科学的卓越贡献多半在医学和力学方面.博物馆鼓励人们从事解剖学研究,因而医生们现在首次了解到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脉搏的重要性、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功能以及人脑的脑回.这方面的知识,大都是通过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家加伦传布开来;他的著作给人以深刻印象,以致医生们不敢对他表示疑问、也不敢朝新的方向努力,直到近代.力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是阿基米德,他是流体静力学即后用来检验金属纯度的浮体定律的创立者.他还发明了精巧的战争中用的机器,制定了螺旋、滑轮和杠杆原理;关于后者,据说他有一句豪言:‘给我以支点,我能翻转地球.”
  总之,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的模型,使它们合二为一.现在,人们首次想到把整个文明世界当作一个单位——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起先,埃及人和马其顿人是以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身份去东方的,他们强制推行希腊化模式.但是,在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发生了变化,使随后产生的希腊化文明成为一个混合物,而不是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植物.最后,东方的宗教也传播到西方,大大地促进了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转变.
希腊化的时间 希腊化的时间一般都以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前后作为起点,但希腊化的终止时间争议较大.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以30BC罗马灭亡托勒密埃及或31BC奥古斯都建立罗马帝国为止.即把罗马希腊化(罗马文化)摒除在希腊化的讨论之外.第二种则是把罗马文化考虑在内,以罗马帝国的衰亡作为希腊化终结的标志,比如以641AD阿拉伯人占领亚历山大里亚为止. 希腊化时代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继承者战争阶段(The Diadochoi, 323-280BC).
2. 创造性阶段(280-146BC):社会相对稳定,希腊文化和希腊生活在各方面广泛传播,自然科学得到高度发展.
3. 衰落阶段(146-30BC):由于东方帕提亚和西方罗马的兴起,希腊化世界逐渐衰落下降.其特征是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开始流行. 希腊化时代的哲学 在希腊化时代,城邦没落了,出现了巨大的帝国.昔日公民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和变化.因此这个时代的哲学家更加关心伦理问题. 1. 犬儒学派:认为人所追求的只应是美德,要摒弃快乐、财富和社会地位.一个人牵挂的越少,那么他受伤害的可能也就越小,但也会因此而失去进取心.
2. 斯多葛学派:神圣的理性指导世界,人们不应抱怨而应学会接受自然可能带来的一切.
3. 伊壁鸠鲁学派:生活的目的关注的应该是寻求幸福,避免痛苦.最初特指对知识(心)幸福的追求,后来则演变为包括对身体快乐的追求.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 在希腊化时代,学术的研究更加专门化,确定的和有限的问题与别的问题分离开,单独加以研究,对自然的认识有了具体的进步.同时学术的中心也由雅典转到了亚历山大里亚. 欧几里得(Euclid, 330-275BC)的几何学,欧几里得是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数学部的第一任负责人.他的著作《几何原本》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圆和直线的几何学知识,以及当时了解的数的知识.该书的素材来源于毕达哥拉斯等早期数学家的遗产,借助于逻辑的方法,把这些知识组织为一个严密的体系.欧几里得由一系列无法简化的公理出发,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了一系列定理,使几何学成为一个完美巨大的演绎体系.这种几何化方法(公理化方法)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牛顿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无不受其影响.欧几里得还研究了光学,认为光是走直线的,并发现了光的反射定律. 阿基米德(Achimedes, 287-212BC)的力学,阿基米德出生于西西里的叙拉古,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学习.他的工作比任何同时代人都具有把数学和实验结合起来的现代精神.在结合的时候,只解决一定的有限的问题,提出假说只是为了求得它们逻辑的推论,这种推论最初是用演绎方法求得的,然后又用观察或实验方法加以检验.在阿基米德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伽利略的影子.阿基米德发现了流体力学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和静力学中的杠杆原理.阿基米德用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的方法测量圆周率(和祖冲之的割圆术类似),并证明圆周率应当在`3/frac{10}{71}`和`3/frac{1}{7}`之间. 托勒密(Ptolemy, 90-168AD)是希腊-罗马时代晚期的著名天文学家.他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观测数据,最终完善了天体运行的地心说.他提出一个重要原则:
在解释现象的时候,采用一种能够把各种事实统一起来的最简单的假说,乃是一条正路.
这条原则后来恰恰成为反对托勒密体系的主要武器. 希腊化时代科学为何没有向近代科学演进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希腊及其稍后的罗马文化为何没能自然而然地孕育出近代自然科学,反而迎来的是西方古代世界的终结,并随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黑暗.针对这一问题,一般有以下观点: 1. 环境耗竭说:森林资源、奴隶资源、贵金属资源等在罗马帝国时代开始枯竭,并随之给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带来毁灭性打击.罗马帝国衰落,蛮族入侵并于476AD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2. 基督教崛起:罗马帝国的衰落,使悲观主义和宗教信仰开始流行.罗马帝国的衰落是伴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最终被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古代的学者逐渐失去了皇帝的庇护.希腊哲学也被早期基督教徒视为异端加以排斥.(在犹太人中间,Hellenism逐渐变成了异教Heathenism的同义词).392AD,罗马皇帝狄奥多希一世(Theodosius I)下令拆毁希腊神庙;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被烧毁,30万种手稿被焚;著名学者(如亚历山大里亚的女数学家希帕提娅)被虐杀.529AD,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以触犯基督教义关闭了柏拉图的学园.
3. 哲学的原因:希腊化时代的哲学逐渐放弃了古典时代哲学对纯粹知识的追求,转而进入哲学的伦理时代.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哲学家更加关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完善,并形成一套系统的伦理体系.伦理为目的的哲学里,关于事物本身的知识性追求成为手段和准备,并下降为从属地位.这一点很类似中国古代讲格物致知,通晓事物运行的道理目的则是为了道德的完善.即纯粹知识性的追求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因此显得动力不足.

世界古代史(阿兹特克)

阿兹特克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利用前人的一些经验,同时也自己创造了些微乎其微的新文化。他们拥有极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可养活一大批人。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设计宏伟,极具艺术价值。他们是熟练的金属工人,却没有铁。由于缺乏拉车的动物,他们对于轮子便没有运动方面的实用价值。
阿兹特克民族的文化中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便是其祭祀方式的倾向。阿兹特克族神指令要用人类的血液去供给太阳,以提供它每日升起来的能量。每次人祭时都会有着非常盛大的规模,几千人在那一天都显得不同寻常。祭品通常是被砍去脑袋或剥去人皮,并被活生生的将心脏挖出。然后再把祭品放在高高的金字塔顶端,最接近太阳,鲜血顺台阶往下流。尽管阿兹特克民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于玉蜀黍(或玉米),人们始终还是相信农作物的丰收与否要靠定期的人祭品的鲜血供应。
对牺牲品不断的需求意味着阿兹特克族正逐渐失去对其附属城市的控制,因为频繁不断的反叛为新的牺牲品的寻求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在和平时期,“花环战争”经过严格计划,被定为勇气与战争技巧的较量,目的是为捕获牺牲品。他们用木棒打斗,打致残废,或晕过去,但就是不将他们打死。能打死人的那种木棒镶嵌着黑曜石刀片。
尽管阿兹特克族有伟大的农业与艺术,回顾其以前的历史,是一个苍白暗淡的社会,没有多少活力。他们没有能够值得世代相传的重要技术,或宗教思想,或政治原理。十六世纪早期,西班牙入侵,阿兹特克族自身的文明很快就被中断了。早在欧洲一些商人进入该民族的时候,阿兹特克族文化就已被欧洲的弊病文明毁灭,他们开始组成一支小型的西班牙军队,配有钢制武器,火器,还配有少量战马。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的非阿兹特克族中征募同盟者,轻而易举地就使得阿兹特克族垮台,这对这一民族来说无疑是残酷的致命一击。
阿兹特克人族源不明,根据其本族传说,他们在12世纪以前是墨西哥平原北部一个狩猎兼营采集的部落,后来才出现於中美洲。他们可能属于大南移的民族之一,这次大南移对托尔特克文明的消失有影响。阿兹特克人定居於特斯科科湖上诸岛并于1325年筑起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城,此城一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中心。阿兹特克人能够建成国家并最终形成帝国,主要依靠其著名的农业制度,使全部可用土地深耕细作,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并垦植沼泽地成为良田,以是生产力甚高,国富民丰。
伊兹科阿图(Itzcoatl)统治期间(1428∼1440),特诺奇蒂特兰与其邻邦特斯科科及特拉科潘(Tlacopan)结盟,成为墨西哥中部霸主。后来又以商贸及征服为手段,发展成为帝国,辖有400∼500个小邦;1519年前后,人口约达500万∼600万,幅员207,200平方公里(80,000平方哩)。特诺奇蒂特兰鼎盛时期,本城占地13平方公里(5平方哩),居民14万人,成为中美洲文明中人口空前稠密之地。阿兹特克国家实行专制体制,军队发挥主导作用。事实上,战争中的骁勇是阿兹特克社会中最可靠的晋升途径。这个社会尽管等级森严,阶级明显,但个人地位甚易升迁。祭司与官僚阶级参与帝国政务,社会底层是农奴、契约奴仆及不附加条件的奴隶。
阿兹特克宗教是融合性的,吸收了许多其他中美洲文化的因素。他们的信仰,本质上与更早的部落——主要是马雅人——的宇宙观点有很多共同之处,如:现在的地球是一连串创世活动中最后一次的产物;地球的位置,介于13重上天与9重地狱之间。阿兹特克人的主神有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太阳神托纳蒂乌(Tonatiuh),雨神特拉洛克(Tlaloc),羽蛇神魁札尔科亚特尔(Quetzalcoatl)。人祭之风盛行,常以受害人之心或血献祭太阳神。与阿兹特克宗教密切相连的是历法,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阿兹特克历(Aztec calendar)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
1519年西班牙探险者到达美洲时,阿兹特克帝国仍在扩张,社会仍在进化发展,但被外来者所遏止。阿兹特克末代皇帝蒙提祖马二世(Montezuma II, 1502∼1520年在位)被俘,死於囚禁之中。帝国迅速为装备精良的欧洲人所征服。
阿兹特克人于1160年由北部的阿兹特兰("鹭之地"),经过两个世纪的漂泊生活后,定居于墨西哥河谷,由游牧转为务农。1325年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今墨西哥城)。以勤劳和英勇善战著称。14~15世纪征服邻族,疆域扩展,达到瓦哈卡和特万特佩克,北部及至圣路易斯波托西,东南达到危地马拉,盛极一时,号称“阿兹特克帝国”。1518~1521年,西班牙殖民军将领H.科尔特斯占领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帝国”的统治,由于内部原因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在蒙提祖马二世在位时告终。
阿兹特克“帝国”对墨西哥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形成曾产生深远影响。帝国的主要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每个部落由20个氏族组成。有部落议事会,由4名行政官吏实行集体管理。部落组织形式不断改变,以适应定居生活的需要。捕获的战俘,部分作为人祭,部分沦为奴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富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不均,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已有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萌芽。上层由武士和祭司组成,中间有商人和工匠,最低层为奴隶。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豆类、棉花、烟叶和剑麻等;沿海居民从事渔业。利用积泥和堆肥创建可供常年灌溉施肥的“水上田园”。经济、文化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14~16世纪经历了文艺昌盛时期,吸收、发展和丰富了托尔特克人、米斯特克人的文化。除有象形文字外,天文学和医学也很发达。特诺奇蒂特兰建有宏伟的宫殿和神殿金字塔。供祭祀的宫内墙面饰有浮雕、壁画及花纹。曾制作各种造型美观的陶器。为著名的拉丁美洲四大文化基地之一。在服饰方面,男子披短披肩,妇女穿裙子和白色长背心。男女均戴大耳环。阿兹特克人今已成为现代墨西哥居民的组成部分,只有少数人尚保留旧的经济结构和传统文化习俗。
在公元1100年之后,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墨西哥中央峡谷地区,政治的控制力陷于一片混乱。可能是来自北方部落的阿兹特克人,就开始往峡谷迁徙,并侵占中央大湖沿岸的小城镇,势力因而逐渐壮大。他们是一个崇尚武力的社会,而他们就是靠这个优势,得以在区内对付其它敌对的部落。直到公元第15世纪末期,阿兹特克人已经控制了整个墨西哥中部,并成为一个能够从其它敌对部落获取贡金的军事帝国。
阿兹特克文化在承接过去的文明与经验之后,就一直停滞不前,很少有新的发明出现。他们是依靠庞大的人口,来支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兴建雄伟的巨大建筑,并以许多的美工艺术来作装饰。虽然他们是熟练的金属技工,但从来都没有见过铁。而且,因为一直都没有适合用来拖拉的动物,让他们缺乏诱因去发明可供使用的轮子。
阿兹特克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喜欢用祭品。有这么一个传说:必须用人的鲜血供奉太阳,他才有力量每天从东边升起。用活人当祭品的数量更是可观,一天之内用掉数千人常有的事。这些人牲通常被斩首或剥皮,或是活活被挖出心脏。他们被带到金字塔的顶端 (最接近太阳的地方),让血沿着石阶流下。由于阿兹特克的经济主要依靠玉米的生产,而他们相信农作要有好收成得依靠祭祀鲜血才行。
由于常常需要用活人祭祀,让阿兹特克人不太在乎对附属城市的控制,因为这些城市如果起来反抗的话,正好给予他们在战争中俘虏新的牺牲者的机会。在和平时期,他们会严格安排一些只为作战而作战的「荣冠战争」(Garland Wars),目的是考验武士的勇气和战技,同时掳掠牺牲者。他们以木棒重劈和打击敌人,有时甚至可以致命。这些棍棒通常会装上用黑曜石制成的石刃,以增加杀伤力。
尽管有伟大的农业和艺术,过去阿兹特克人所建立的社会,最终还是归于灭亡。他们并没有留下任何重要的技术或宗教思想或政治理论。他们的文明被16世纪初来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摧毁。早期商人带入的疾病使他们元气大伤,接着,一支配备钢制武器、枪炮和马匹的小型西班牙部队将他们一举打败。其实,阿兹特克人的残酷,也是造成他们灭亡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让西班牙人在墨西哥轻易的取得非阿兹特克人的结盟,共同对付他们。

世界历史上的十大军事家有谁

评十大确实有点困难,因为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太多了,
个人认为:

军事实践方面:汉尼拔(西方的战略之父)、亚历山大大帝(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拿破仑、腓特烈二世、成吉思汗、孙武(东方最伟大的军事家)

军事理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西方军事思想的两大权威之一)、约米尼(战争的艺术,西方军事思想的两大权威之二)、马汉(海权论) 、杜黑(空权论)、孙武(这个就不用说了吧,孙子兵法超牛B)

此外还有很多牛人 毛泽东、凯撒、希特勒、隆美尔。。。哪一个不是鼎鼎大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