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不再》值得买吗?全通关评测【无剧透】
《西游记》《水浒传》《伊索寓言》《格列佛游记》...
《西游记》
1、名著背景:作者吴承恩 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写作特点: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任务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人物性格: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话、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皮猴•憨猪•严师•忠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人物性格评析
代表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水浒传》
1、名著背景:作者施耐庵原名彦瑞,本书写于明朝。
2、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4、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2、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3、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八、《格列佛游记》
1、名著背景: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主要内容: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3、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A.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B.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C.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D.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4、写作特点:1、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
2、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3、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4、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鲁滨逊漂流记》
1、文学背景:作者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2、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性格: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4、写作特点:1、故事精彩离奇。
2、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
3、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
4、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
5、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5、阅读感受:一个人在面对困难与苦难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颗乐观的心,沉着冷静,就能在苦难中存活。
1、名著背景:作者吴承恩 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写作特点: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任务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人物性格: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话、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皮猴•憨猪•严师•忠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人物性格评析
代表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水浒传》
1、名著背景:作者施耐庵原名彦瑞,本书写于明朝。
2、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4、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2、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3、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八、《格列佛游记》
1、名著背景: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主要内容: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3、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A.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B.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C.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D.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4、写作特点:1、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
2、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3、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4、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鲁滨逊漂流记》
1、文学背景:作者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2、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性格: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4、写作特点:1、故事精彩离奇。
2、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
3、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
4、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
5、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5、阅读感受:一个人在面对困难与苦难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颗乐观的心,沉着冷静,就能在苦难中存活。
要像《一起来看流星雨》一样的电视剧
《恶作剧之吻》经典偶像剧中的经典!林依晨、郑元畅主演!今年2月拍续集。
《花样少年少女》这又是一部经典的偶像剧。 ella、吴尊、汪东城主演。 还在更新当中。
《东方茱丽叶》林依晨在2006年的戏剧,吴尊真正的电视处女作(虽然在《终极一班》有客串,但是《东方茱丽叶》是他第一部演主演的戏)这部戏有很强的时尚感,很不错的!
《终极一班》太扯了~很搞笑的!有点科幻的色彩。(飞轮海主演)一共21集。 去年10月已经开拍续集。
《恋爱女王》(张天霖、杨谨华主演)轻喜剧~是讲述“小女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搞笑剧。 一共13集。还可以~ 剧情是由校园的故事引起的。
《微笑pasta》王心凌和张栋梁主演,喜剧。 像《浪漫满屋》。 里面有7f的小乔!
《西街少年》虽然是老了一些,但是是霍建华演的。还有5566、刘品言和王心凌。
《爱杀十七》张韶涵一人演3人!黑色悬疑偶像剧。
《MVP情人》张韶涵、5566、183club的颜行书主演。
《恶魔在身边》贺军翔&杨丞琳主演,天使爱上恶魔的搞笑爱情故事。
《绿光森林》立威廉,刘品言,阮经天主演,是在学校发生的故事,但是他们的身份是以老师身份出现的。
《花样少年少女》这又是一部经典的偶像剧。 ella、吴尊、汪东城主演。 还在更新当中。
《东方茱丽叶》林依晨在2006年的戏剧,吴尊真正的电视处女作(虽然在《终极一班》有客串,但是《东方茱丽叶》是他第一部演主演的戏)这部戏有很强的时尚感,很不错的!
《终极一班》太扯了~很搞笑的!有点科幻的色彩。(飞轮海主演)一共21集。 去年10月已经开拍续集。
《恋爱女王》(张天霖、杨谨华主演)轻喜剧~是讲述“小女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搞笑剧。 一共13集。还可以~ 剧情是由校园的故事引起的。
《微笑pasta》王心凌和张栋梁主演,喜剧。 像《浪漫满屋》。 里面有7f的小乔!
《西街少年》虽然是老了一些,但是是霍建华演的。还有5566、刘品言和王心凌。
《爱杀十七》张韶涵一人演3人!黑色悬疑偶像剧。
《MVP情人》张韶涵、5566、183club的颜行书主演。
《恶魔在身边》贺军翔&杨丞琳主演,天使爱上恶魔的搞笑爱情故事。
《绿光森林》立威廉,刘品言,阮经天主演,是在学校发生的故事,但是他们的身份是以老师身份出现的。
八字成语有那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千里投名,万里投主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差之毫牦,失之千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千里投名,万里投主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差之毫牦,失之千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放羊的星星》仲天琪和夏之星和好是哪一集?
最后的和好在第十八集
起初,仲到E shine 开记者会,否认仲夏的关系,他们又有一次波折,这在第八集哦
记得我是第一个回答的哦
还有每集分集介绍、经典台词,都在http://baike.baidu.com/view/724714.htm
起初,仲到E shine 开记者会,否认仲夏的关系,他们又有一次波折,这在第八集哦
记得我是第一个回答的哦
还有每集分集介绍、经典台词,都在http://baike.baidu.com/view/724714.htm
以【所有】【积分】求解!!!!!
2.第一,李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作为蜀汉旧臣,他还有怀旧思想,对晋灭蜀汉是有些不服气;第三,出于古训“做官如履薄冰”的警策,李是有后顾之忧的。所以李认为此时不宜做官。
3、语文作文强调用语力求鲜活,“言人所未言”常用汉字就那么几千,如果人云亦云,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韩愈曾主张“惟陈言之务去”,是说除去陈旧的语言,使用鲜活的语言。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说过的话就不能再说了,而是说在具体的语境中要使用合理、得体、新鲜的语言,不简单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不简单重复那些毫无生命力的陈词滥调,当然不包括那些诗词名句、格言警句、熟语俗语、戏词歌词、对联等,我们提倡使用经过历史沉淀流传下来的经典语言和现实生活中正在使用的鲜活的语言。
4、《灯下漫笔》一文中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他把中国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没有认识到“我”的存在,他们只是被一种文化机制操纵着的肉体,他们追求的是生存而非生命,只有当生存底线崩溃之后才会起来革命,而一旦又拥有生存的最低资本,又会安于现状。
5、姜氏:褊狭昏愦,以私情干政。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郑庄公: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显示了作者不满当世,仍养其浩然之气,保其崇高之节的昂扬不屈的精神。第二段在写宴游的全过程的同时寄托了作者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感。这些都映照出作者的人格之美。
8.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
1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于现实之外的问题。当时道教盛行,宣扬生命“无极”论,说什么只要导养得法,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不但精神不死,肉体也能久存长生。那时,或竦身云霄,或潜泳江海,茫茫恢廓的宇宙,就可任你逍遥翱游了。也就是说,神仙的身形和精神都是超生死、超时空的。陶渊明对这种神仙妄说素抱否定、批判的态度,他认识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即使后来陷入生活的绝境,也决不到神仙世界去寻求精神安慰。因而他弃官而不弃世,归田而不隐遁山林。其实,他所归隐的田园,对官场来说是“隐”,于广大农村现实而言,则不但不是“隐”,倒是步步接近了。这是一方面。然而,他却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迹常常身不由己,只好任其自然;但人的内心世界却可以超现实而恬澹虚静。这种渴求精神上超现实的幻想,与当时流行的说法:“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晋书•隐逸传》),都是当时人们力求从内心苦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主观愿望。然而,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又想屏居于现实矛盾之外,那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说穿了,不过是自我排遣或解脱的另一说法罢了。这就是所谓“心远”的实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里,“采菊”二句主要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为“意与境合”,或“意与境浑”。在诗中,这种主、客两方的交感,主要靠那个“见”字生动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奥妙究竟在哪里?“见”字之得,主要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然而,从诗的艺术构思上说,“结庐”四句讲超脱,“采菊”四句表现“意与境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前面说过,陶渊明讲超脱,只限于个人的精神或心境,即所谓“心远”而已。他认为,要使自己的“心”不受世尘的污染,不受“车马”的喧扰,那就必须痛下决心,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返回农村田园,去过躬耕自食的生活。这是挣脱世俗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自由解脱的必由之路。而人的心境,如能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的纯洁、和融、浑朴,那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心远”的极致。“采菊”四句诗讲的,正是“心远”达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向读者表明:人的主观心境与大自然的客观环境真正浑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从尘世之累中彻底地解脱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属于现实世界,但他当时的心境却“悠然”到与大自然冥会妙合的胜境。可见,前四句是提出问题,并作了结论性的回答,后四句才用诗的形象具体表达这一诗的主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的“真”,在玄学家的概念中,与“自然”是相通的,“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它概括了“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的本质特征,故清人吴淇说它是“一篇之髓”(《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从诗人主观方面说,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会妙合了。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故曰“欲辨已忘言”。“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所谓“得意忘言”,是说“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或手段,得“意”不能离开“言”、“象”;然而,“言”、“象”只是现象,“意”才是事物的本质,故要真正领悟“意”的真谛,又不可凝滞于“言”、“象”,而应忘言忘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采菊”四句展示的具体“言”、“象”中所领悟到的“意”,就是一个“真”字。他认为,“意”既已得,其余辨说都是多余的了;不然,或如《庄子•齐物论》说的:“辩也者,有不见也。”(“辩”与“辨”通)辨说愈多,“意”反而会被“言”、“象”所淹没。这两句结尾,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了。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难辨彼此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12.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13.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4.这首诗主要是诗人在中秋月圆之时,把酒思念故人。
作者利用“月有阴晴圆缺”还有月亮的“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亲人不能相聚的痛苦
15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愁的艺术手法:
一,十四个叠字,何等细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用这十四个叠字,细细诉说她的心情。她渴望寻求安慰,但总是寻求不到,她感到冷漠、凄凉、悲痛。从渴望到失望到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十四个叠字中表达得极其细腻。叠字的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表达如此复杂的感情,不得不叫人惊叹不已!难怪曾有人将此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倒也恰当不过。
二,三个“怎”字,何等强烈。“三杯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她了那哀愁之情已达到了顶点。这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个“怎”用得妙绝!
三,一个“愁”字,何等深刻。词末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到词的末尾才出现,也是全词中唯一的一个“愁”字。这个“愁”字正凝结了最强烈的感情。在这首词中,作了一番低沉地细细诉说之后才出现的“愁”字,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啊!想想她晚年的处境,想想国家的灾难,“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这个“愁”字已包含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愁”字,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再忍受煎熬的心情。
四,情景交融,何等感人。触景伤情,这正是《声声慢》又一特色。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触目皆然的凄凉的秋色图:秋天的黄昏,女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于窗前。她仰视飞翔的大雁群,不由的想起曾托大雁给丈夫捎过信,但如今人去楼空,无信可捎了。怎不使她触景伤情呢!她再看看窗外的黄花,憔悴、损落,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无法抑制的泪水也就随之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手法,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实在是感人肺腑!
16.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词的结句最沉痛无比,作者仿佛陷入绝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
1.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2.此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蛾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3.此词的艺术特点:
(1)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2)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3)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17.主题
此词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据词中“想佳人”“识归舟”等语,既可以看作是词人离家思亲也不排除为伶工演唱而作的可能性。
分析词的内容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秋冬回落,涛声渐息。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益发悲凉。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踪浪迹是出于应考、谋职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来并未达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阴虚掷“罢了。于事无益的“淹留”想来实在不值得。但词人终究没有回家园,这又说明他仍旧在等待。那冷落的山程水驿还不知要走到何时!那暮雨霜风还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华。两句作反省自问的语气,深入揭示内心世界。词人内心的矛盾怅惘是含蓄不尽的。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绣阁轻抛,沉萍难驻”(《夜半乐》),家庭的温暖与关河的风霜,本是相联系相对立的,悔恨浪游必与思念亲人相生相立,故由“叹”而到“想”,想到那些闺阁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打扮,在楼头极目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这对于一个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两句纯出于想象,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人由自己的思亲转到亲人的思己是深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两面交错来写见人见己通体明亮。这种写法并不出自柳永。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鬓里,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不过柳词有更多层次和曲折。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争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语调,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倚栏杆处”照应开篇的“对”字和过片的“登高临远”。“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词情,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将全篇的情意一一唤醒。
五、写作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18.说明秦国的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有才干的人的帮助密不可分驱逐是不对的
追分吧……用了半天时间……不追天理不容……
PS:看你好像是要专升本……祝你成功!
3、语文作文强调用语力求鲜活,“言人所未言”常用汉字就那么几千,如果人云亦云,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韩愈曾主张“惟陈言之务去”,是说除去陈旧的语言,使用鲜活的语言。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说过的话就不能再说了,而是说在具体的语境中要使用合理、得体、新鲜的语言,不简单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不简单重复那些毫无生命力的陈词滥调,当然不包括那些诗词名句、格言警句、熟语俗语、戏词歌词、对联等,我们提倡使用经过历史沉淀流传下来的经典语言和现实生活中正在使用的鲜活的语言。
4、《灯下漫笔》一文中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他把中国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没有认识到“我”的存在,他们只是被一种文化机制操纵着的肉体,他们追求的是生存而非生命,只有当生存底线崩溃之后才会起来革命,而一旦又拥有生存的最低资本,又会安于现状。
5、姜氏:褊狭昏愦,以私情干政。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郑庄公: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显示了作者不满当世,仍养其浩然之气,保其崇高之节的昂扬不屈的精神。第二段在写宴游的全过程的同时寄托了作者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感。这些都映照出作者的人格之美。
8.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
1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于现实之外的问题。当时道教盛行,宣扬生命“无极”论,说什么只要导养得法,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不但精神不死,肉体也能久存长生。那时,或竦身云霄,或潜泳江海,茫茫恢廓的宇宙,就可任你逍遥翱游了。也就是说,神仙的身形和精神都是超生死、超时空的。陶渊明对这种神仙妄说素抱否定、批判的态度,他认识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即使后来陷入生活的绝境,也决不到神仙世界去寻求精神安慰。因而他弃官而不弃世,归田而不隐遁山林。其实,他所归隐的田园,对官场来说是“隐”,于广大农村现实而言,则不但不是“隐”,倒是步步接近了。这是一方面。然而,他却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迹常常身不由己,只好任其自然;但人的内心世界却可以超现实而恬澹虚静。这种渴求精神上超现实的幻想,与当时流行的说法:“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晋书•隐逸传》),都是当时人们力求从内心苦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主观愿望。然而,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又想屏居于现实矛盾之外,那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说穿了,不过是自我排遣或解脱的另一说法罢了。这就是所谓“心远”的实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里,“采菊”二句主要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为“意与境合”,或“意与境浑”。在诗中,这种主、客两方的交感,主要靠那个“见”字生动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说,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而着一“见”字,“意境全出”。奥妙究竟在哪里?“见”字之得,主要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然而,从诗的艺术构思上说,“结庐”四句讲超脱,“采菊”四句表现“意与境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前面说过,陶渊明讲超脱,只限于个人的精神或心境,即所谓“心远”而已。他认为,要使自己的“心”不受世尘的污染,不受“车马”的喧扰,那就必须痛下决心,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返回农村田园,去过躬耕自食的生活。这是挣脱世俗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自由解脱的必由之路。而人的心境,如能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的纯洁、和融、浑朴,那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心远”的极致。“采菊”四句诗讲的,正是“心远”达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向读者表明:人的主观心境与大自然的客观环境真正浑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从尘世之累中彻底地解脱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属于现实世界,但他当时的心境却“悠然”到与大自然冥会妙合的胜境。可见,前四句是提出问题,并作了结论性的回答,后四句才用诗的形象具体表达这一诗的主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的“真”,在玄学家的概念中,与“自然”是相通的,“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它概括了“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的本质特征,故清人吴淇说它是“一篇之髓”(《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从诗人主观方面说,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会妙合了。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故曰“欲辨已忘言”。“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所谓“得意忘言”,是说“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或手段,得“意”不能离开“言”、“象”;然而,“言”、“象”只是现象,“意”才是事物的本质,故要真正领悟“意”的真谛,又不可凝滞于“言”、“象”,而应忘言忘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采菊”四句展示的具体“言”、“象”中所领悟到的“意”,就是一个“真”字。他认为,“意”既已得,其余辨说都是多余的了;不然,或如《庄子•齐物论》说的:“辩也者,有不见也。”(“辩”与“辨”通)辨说愈多,“意”反而会被“言”、“象”所淹没。这两句结尾,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了。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难辨彼此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12.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13.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4.这首诗主要是诗人在中秋月圆之时,把酒思念故人。
作者利用“月有阴晴圆缺”还有月亮的“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亲人不能相聚的痛苦
15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愁的艺术手法:
一,十四个叠字,何等细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用这十四个叠字,细细诉说她的心情。她渴望寻求安慰,但总是寻求不到,她感到冷漠、凄凉、悲痛。从渴望到失望到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十四个叠字中表达得极其细腻。叠字的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表达如此复杂的感情,不得不叫人惊叹不已!难怪曾有人将此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倒也恰当不过。
二,三个“怎”字,何等强烈。“三杯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她了那哀愁之情已达到了顶点。这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个“怎”用得妙绝!
三,一个“愁”字,何等深刻。词末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到词的末尾才出现,也是全词中唯一的一个“愁”字。这个“愁”字正凝结了最强烈的感情。在这首词中,作了一番低沉地细细诉说之后才出现的“愁”字,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啊!想想她晚年的处境,想想国家的灾难,“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这个“愁”字已包含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愁”字,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再忍受煎熬的心情。
四,情景交融,何等感人。触景伤情,这正是《声声慢》又一特色。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触目皆然的凄凉的秋色图:秋天的黄昏,女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于窗前。她仰视飞翔的大雁群,不由的想起曾托大雁给丈夫捎过信,但如今人去楼空,无信可捎了。怎不使她触景伤情呢!她再看看窗外的黄花,憔悴、损落,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无法抑制的泪水也就随之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手法,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实在是感人肺腑!
16.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词的结句最沉痛无比,作者仿佛陷入绝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
1.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2.此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蛾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3.此词的艺术特点:
(1)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2)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3)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17.主题
此词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据词中“想佳人”“识归舟”等语,既可以看作是词人离家思亲也不排除为伶工演唱而作的可能性。
分析词的内容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秋冬回落,涛声渐息。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益发悲凉。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踪浪迹是出于应考、谋职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来并未达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阴虚掷“罢了。于事无益的“淹留”想来实在不值得。但词人终究没有回家园,这又说明他仍旧在等待。那冷落的山程水驿还不知要走到何时!那暮雨霜风还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华。两句作反省自问的语气,深入揭示内心世界。词人内心的矛盾怅惘是含蓄不尽的。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绣阁轻抛,沉萍难驻”(《夜半乐》),家庭的温暖与关河的风霜,本是相联系相对立的,悔恨浪游必与思念亲人相生相立,故由“叹”而到“想”,想到那些闺阁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打扮,在楼头极目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这对于一个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两句纯出于想象,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人由自己的思亲转到亲人的思己是深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两面交错来写见人见己通体明亮。这种写法并不出自柳永。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鬓里,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不过柳词有更多层次和曲折。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争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语调,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倚栏杆处”照应开篇的“对”字和过片的“登高临远”。“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词情,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将全篇的情意一一唤醒。
五、写作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18.说明秦国的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有才干的人的帮助密不可分驱逐是不对的
追分吧……用了半天时间……不追天理不容……
PS:看你好像是要专升本……祝你成功!